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人人都可以當基金經理人

如何投資理財?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

很多人的理財方式就是將錢存在銀行,一方面抱怨利息低,但又不敢做其他投資,深怕有虧損。

以前我常接到銀行理專打電話來,要我去聽免費理財講座,但我一次也沒去,對於曾經在銀行財富管理部門工作的我,這些方式再熟悉不過,大部分消費者的理財方式,就是聽理專建議購買基金,有些保守型消費者,絕不能損失是他們的最高原則,於是聽從保險業務員建議購買儲蓄險。

但我下面的理財建議,應該是沒有理專會這樣建議,更不會有保險業務員這樣告訴你,因為你這樣做,他們一毛錢都賺不到。

我先聲明,我的理財建議,如果跟基金做比較,每期績效(每季、每半年、每一年)一定不會是第一名,也不會是第二名、第三名,甚至前十名應該都沒有他的份。

是否有點灰心了,先別急,時間如果拉長到3年、5年、10年,甚至像壽險一樣終身的,那保證你會打敗所有基金。

打敗所有基金?沒講錯吧!

我連基金都搞不懂,憑我的知識,我的投資績效哪有可能打敗其他同類基金,這是不是太誇張了。

請看我的標題:「人人都可以當基金經理人」,當然包括所有不懂基金的人

好了,言歸正傳,在建議之前我先引用股神巴菲特的名言:

「我個人認為,個人投資者的最佳選擇就是買入一支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並在一段時間裡持續定期買入。因為這樣你將會買入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標的,事實上你買入指數型基金就相當於同時買入美國所有資產」~巴菲特於2007年波克夏股東大會

我的建議就是~~買入台灣50指數基金,而且持續定期買入

台灣50是在股市掛牌交易,所以只要在股市交易時間內,投資人都可以隨時買賣,這與你在銀行買基金相比,無論是管理費用或是手續費,都大幅降低,買賣時僅須付給券商0.1425%手續費,這與股票買賣相同。

投資理財就是這麼簡單,如果你有100萬美金,那就不只台灣50,還可海外開戶投資全世界,最重要是都是自己來,不用假手他人,要知道,多經過一層,就越被剝一層皮(參考:我的錢怎麼不見啦)。

那這樣會戰勝所有基金經理人嗎?

國內股票型基金有185檔,每期以相同金額購買台灣50及185檔股票型基金,經過3年、5年、10年,以歷史倒流測試即可分曉,讓數據說話,原來你自己就可以打敗基金經理人。

這是開端,未來我會以理論與實證來說明

投資會有風險,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如果你害怕虧損,我提供一個投資台灣50的方法,有99.9%的機會是不會虧損的,要用99.9%,是因投資不可以保證獲利,否則會犯了主管機關大忌。

這方法我會在下回告訴大家,當然,也要證明給大家看才算數


有關理論基礎部分,先介紹2本簡淺易懂的書給大家:

漫步華爾街
已出版近40年,是美國MBA名校必讀參考書,我讀研究所時教授就是指定這本參考書

柏格談共同基金
這是一本被投資人奉為圭臬的書,裡面有很重要的投資觀念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拉戴斯基進行曲

這首曲子相信您一定耳熟能詳,每年的約也納新年音樂會必定會演奏這首曲子,是一首較容易獲得共鳴的曲子。

如果您也喜歡音樂,也會去聽音樂會,那會常聽到這首曲子被拿來當作安可曲,最後指揮一定會轉身面向觀眾,跟著進行曲節奏打拍子,觀眾就一邊欣賞,一邊跟著打拍子。

這首曲子應該是老約翰.史特勞斯最有名的一首曲子,他的兒子就是鼎鼎大名的"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

聽這音樂,會讓人覺得精神抖擻,因此,軍樂隊在閱兵時,也常演這首曲子。

這首是威也納愛樂的演出,一起來欣賞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YB4c163dJA&feature=share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7/1保費調漲?金管會:定期壽險、終身壽險等有調降空間

保險新聞評論:
大家應該都有收到保險業務員寄來的保費漲價消息,不斷告訴消費者7/1起保費將大幅上漲,其實,有些保險的保費是調降的,但這些幾個月前都看不到,直到近尾聲了,才有較多的報導。
我們建議費者,不需要因為有些險種保費要漲就趕緊買,買保險是因需要而購買,不是因為要漲價而購買,何況,漲價的只是儲蓄險,現在又正值利率低點,未來說不定利率會回升,那時保費又要下降了,所以,聰明的消費者是,除非現在有需求,不然還是不要衝促下決定吧!




記者顏真真/台北報導
針對7月1日起因修正責任準備金利率及實施第五回經驗生命表,而造成保費調漲,金管會27日表示,保險公司基於營運成本考量,通常會調整計算保險費的預定利率及預定死亡率予以因應,而間接影響壽險商品保費,但因商品類型的差異,影響程度有所差異,像是保障期間10年以上的新台幣純死亡保障型商品如定期壽險、終身壽險保費,可能因死亡率改善而有調降空間。
金管會指出,在參考市場利率趨勢相關指標,並兼顧維持保險業清償能力、消費者保費負擔能力及鼓勵銷售提高保險保障的長期保險商品等監理目標,金管會在2011年12月15日決議2012年人身保險業新契約責任準備金適用的利率及第五回生命表的實施,另因保險公司修正相關商品需要作業時間較長,且需修正商品甚多,因此,給予6個月作業時間,將實施時間定於2012年7月1日。
雖然修正責任準備金利率及第五回經驗生命表的實施,是針對責任準備金提存所為規範,不過,金管會強調,保險公司基於營運成本考量,通常亦會調整計算保險費的預定利率及預定死亡率予以因應,而間接影響壽險商品保費。
由於商品類型的差異,預定利率及預定死亡率調整所產生的影響程度也有所差異,金管會說,像是保障期間10年以上的新台幣純死亡保障型商品如定期壽險、終身壽險的保費,可能因死亡率改善而有調降的空間。
此外,金管會也提到,鑑於近年產、壽險業承保的個人傷害保險實際經驗死亡率呈現平穩狀態,為使個人傷害保險費率更具合理性,金管會也將個人傷害保險採主約設計的發生率下限標準調降,該類商品的保費可望降低。
另外,金管會也提到,為維持非吸煙體、吸煙體及一般壽險準備金提存標準的合理性及壽險業優體保單業務推展,也修正人身保險業辦理優體壽險商品業務計算保險費及計提各種準備金的預定危險發生率規定,將現行規定的「2007年臺灣壽險業非吸煙體及吸煙體生命表」修正為「2012年臺灣壽險業非吸煙體及吸煙體生命表」,對於非吸煙體之保戶而言,若購買優體保單(定期保險或純死亡保障之終身保險)較一般壽險保單的保費便宜,同樣自2012年7月1日起實施。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賣保險送贈品 金管會要規範


保險新聞評論:

保險是不能退佣的,退佣將違反業務員管理規則,但有二點是可以合法折扣:
1.高保費折扣
2.集體彙繳件折扣
這是保險公司將節省的行政費用回饋給客戶
除此以外,不能退佣,不過銀行賣保單送贈品已經是常態,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保險報酬率只比銀行高一點點,卻要被鎖住好幾年,不太好賣,加上同業競爭,又不能明目張膽退佣,就改用贈品方式來回饋給客戶,這好像是變相的退佣,贈品幾乎都是送禮券,例如買100萬送1000元禮券,加上保險原有的報酬率,就比銀行再高一些,讓客戶覺得較划算,禮券不等於現金,因此不算退佣,這是變相的退佣又說不是退佣,是爭議所在,也是模糊空間,這模糊空間讓保險公司樂此不匹,也不斷創造銀行保險的業績高峰。
如今金管會要規範,也就是以後不能再送禮券了,現在又逢調降責任準備金而使儲蓄型保險漲價,那對銀行賣保險應有影響。
但是,如果因此而導正一些保險銷售的畸形發展,未嘗不是好事!

以上評論歡迎轉寄,但請註明連結網址




【聯合報/記者薛翔之/台北報導】
保險公司賣保單大手筆贈送客戶禮券,引起金管會注意。金管會正在研究,規範保險業賣保險送贈品或是抽獎等回饋保戶的行為。
不少保險公司積極衝刺保費收入,透過銀行通路推出保額達一定金額就提供折扣,或是百貨公司禮券等的方式,吸引民眾投保。根據統計,累計今年前四月,銀行通路銷售壽險保單新契約保費近2,400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35%。
銀行通路占所有壽險新契約保費收入的6成左右,是保險公司重要通路,為回饋客戶,也會祭出一些好康。例如,保戶投保躉繳7年期養老險,會先給折扣,例如:300萬元保額以上折扣0.2%,500萬元以上折扣0.5%;而且,若達一定保額以上,還會另外加送知名百貨公司的禮券。

一位離職基金經理人的現身說法


無意中在網路看到這篇文章,貼出來與大家分享
這篇寫的血淋淋,但是真實就是這樣
未來我有時間,也會分享一些投資理財的淺見,供大家參考


證期會乾綱大振。為了台肥案,一口氣將四位基金經理人解職。看到新聞時,心中暗叫僥倖,幸好當時章沒蓋下去,所管的基金沒去蹚這渾水,不然被處分的名單又要多一個人。 

在這個行業十多年,所見所聞早已足夠寫一本「十年目睹怪現象」。有官員的干預;有組織的腐化,當然有理想的幻滅。最為人忘卻的就是投資人的權益。 

你一定想問,基金跟上市公司勾結,聯合炒作股價的傳言,是真是假?在回答是或不是之前,要先聲明一點,以下所描述的,只是部分人的行徑,大多數人還是兢兢業業。也許你還聽過更離譜的。這不過是我的故事。 


又一個基金淪陷了!粉味、金錢味: 

炒股票在台灣,從來就不新鮮。所謂公司派,就是上市上櫃公司的大股票;結合金主、投信或外資,「關切」自己公司股價,幾乎無日無之。剛接基金經理人時,常會接到同業或記者說要介紹去認識公司的老闆。當時還天真的以為,這是深入瞭解投資標的好機會。豈知宴無好宴,這種聚會往往演變成對人性的考驗。 

好吃好喝是免不了的,通常還帶有粉味;最重要的是談張數、鎖碼期限、回饋金額等條件。不接受也沒關係,反正有上百支的基金,總是會有人接受。有時候吃完這種飯,或是回絕這種電話後,沒多久就看到別的基金或法人機構進場,心中只好默哀,又一個人淪陷了,把靈魂賣給魔鬼。 

炒作方法也有進步的。現在的吃相比以前好看多了。過去根本不管基本面好壞,拿人家的錢,閉著眼睛就買,職業道德擺一旁;現在的演技好多了,挑一家籌碼小的,還有些基本面題材的公司,再讓研究員去寫篇看好的研究報告,形式上無懈可擊 

如果公司想作股價,但沒有題材,也沒關係,基金經理人還可以提供專業建議,幫忙編故事。反正投資就是買一個美麗的夢。新總統以前不是說過「有夢最美,希望相隨」。股票投資就是一個夢的事業;研究員是製夢家;交易市場是夢境;投資人都成了夢想家。由基金經理人來幫忙創作劇本,當然更有「專業水準」,翻譯成研究員寫的報告之後,肯定要讓股價翻一兩番的 



股價題材可以「專業編製」,基金經理人「投資幾無風險」 

今年許多小型股漲幅驚人,指數波動不大,但股價動輒漲一兩倍,清一色都是剛掛牌的小型電子股。因為剛掛牌,籌碼集中,好拉。電子產業變化大,夢很好編的,一下說網路是未來,只要有網路就有股價;通訊也是很好的題材,管它做不做得出來,反正說自己是通訊產業,股價就可以超漲。基金經理人在股票上市上櫃前買進,等掛牌後,再用基金買入,把股價位到高高的地步。 

為甚麼準上市公司的老闆要用低價把股票賣給這些人,不等掛牌後再賣高價?因為掛牌前讓個一兩百張,確保掛牌後有基金墊檔,出貨時可能可以多賣五、六○%,何樂而不為。基金經理人則可以宣稱是合法的個人理財,因為法令允許他投資未上市股票,利用權責之便,拿到別人買不到的股票,或是以低於市價的成本取得股票。反正掛牌在即,等上一兩個禮拜,就可以用基金來操控股價,當然不會讓自己少賺。

這種投資幾乎無風險。而且新上市股除了籌碼少之外,大家不太熟悉公司,業績的故事亂編也沒關係。沒有所謂的合理股價,愛拉到多高,就拉多高。一不小心,還會為基金創造良好的績效,博取美名。萬一買到像怡安這種地雷股,還可以推說交易所、櫃買中心或證期會審查不嚴,而非他選股不當。與未上市公司結合,炒作新掛牌股,有萬利而無一弊,成為目前基金經理人的最佳策略。 

為甚麼基金公司不管?因為這是專業的領域,只要報告有寫,故事編得好,外界很難看出端倪。便何況大家結合成利益共同體時,當然是嚴格制定各種規矩,但是一律僅供證期會檢查就好了。前幾年還有封閉式基金時,公司的最高指示是維持基金的型態,只要能讓基金折價不超過二○%,任何招式都可以用。與同業交換單、尾盤打壓淨值、故意買一些爛股(何不拿去與上市公司換一些別的利益回來?)無所不用其極。 




一些基金公司「無所不用其極」,證期會高官只在乎官位? 

若是投信老闆要介入別的公司的經營權,旗下的基金當然要全力配合。上一屆中興銀行董監改選時,某投信幾乎所有基金都買到一○%的上限。買的股票好壞,會不會傷害受益人的權益,恐怕沒有任何稽核人員敢過問的。 

又若是集團內其他部門的業務配合,也承銷包銷到爛股,像是前兩年的公營行庫官股釋出案,當然要請投信的基金來共襄盛舉,分攤損失。或者投顧要塑造績效的神話,以吸引代客操作的客戶,或是照顧老闆個人的戶頭,當然也要用基金來作後盾。代客操作尚未開放,某大證券集團居然宣稱,他們幫海基會代操的帳戶,獲利遠超過基金。當時該投信正在為踩到地雷股而傷腦筋,整體績效落後同業甚多,但是團結力量大,照顧單一帳戶的能力還是有的。當老闆在這麼多狀況下,有求於基金經理人的協助,上樑不正下樑歪,如何能嚴整的要求公司內部的紀律? 

沒關係,理論上我們投資人還有證期會可以靠。別傻了,證期會官員大概只擔心他自己的官位,哪有人在乎投資人的權益。近的有五二○,遠的如去年年初,為了護盤讓總統高興,規定基金不准賣股票。當上級指示要護盤時,或者自己的政治嗅覺認為要表態時,就要犧牲受益人的權益,作為向長官效命的貢品。證期會全程監督基金的進出,只准買進不准賣出,根本不在乎投資人的權益是否因此而受損。 

投資人與基金公司簽的投資信託契約,可明明白白的寫著,基金的操作,應該是以專業判斷,一切以投資人的權益為依歸。投資人在買基金時,可不知道他的錢會被拿去作為政治的用途,而不只是他自己的理財而已。 

當總統會以股價指數作為政見時,當他會以行政資源來鞏固權位時,需要的是聽話的證期會,是有政治敏感度的證期會,而不是專業的管理機構,更不是公正的管理機構。還想要證期會替投資人出頭討回公道,不正如與虎謀皮?他的官位,要靠能配合的業者,在適當的時候,幫他做適當的事。許多事情,就只能裝迷糊。 


投資人權益誰管!高週轉基金最好少碰 

證期會更基本的問題,在於專業能力太差,對於台灣資本市場的發展沒有方向,更沒有骨堅持該推動的業務。舉例來說,香港交易所在籌劃創業版之前,還來台灣的櫃買中心考察。因為台灣是亞洲創投業與新設事業最發達的國家,而櫃買中心也是準備最齊全的單位。但二類股能推行,不是因為業者的呼聲,也不是專業的考量,只是連戰在選前開支票之一。 

他指示要在三月前開跑,台灣才有二類股的出現。多年的籌劃,比不上長官一句話,證期會的能力與擔當,也可見一斑。其他如代客操作的業務、外資的管理、退休金的規劃等,更不要期待會有任何制度性的改進。 

基金經理人基於私利,很有可能會做出違背職業道德的事;公司內部的管理,又被老闆的私心破壞;證期會一則能力不足,兼又忙著官位保衛戰,當然不會顧及小小投資人的權益。想靠基金賺錢,其實要靠自己多努力挑選基金公司,挑選基金經理人。有些簡單的法則,運用公開的資訊,應該對投資挑選基金有幫助。 

週轉率高的基金,絕對是管理不佳的基金。若非之前買錯,投資前的決策不夠嚴謹,否則不需急著賣出。偶爾看錯一兩次尚可接受,但兩三個月就要週轉一次,肯定有問題。以前還有基金經理人亂下單創造經紀業績,再從券商那裡拿退傭。拿退傭的事,這兩年比較少,因為多頭行情,盤面上賺的比較多,拿退傭顯得技不如人。至於是不是買高賣低,除了公司內部人之外,只有證期會調查得到,所以不能用作選基金的標準。 

基金績效要看長期的,不能每週每月的比較。好的基金,應該是每季每年都在前十名內。短期的績效,可能是,若能長期名列前茅,才足以證明其操作有過人之處。投信公會每月公佈基金績效評比,其實是很差的示範,既然請了學者來進行評比,應該有更專業的作為才對。 


你不知道的「掛名經理人」! 

掛名的基金經理人,與際戶決策的是不是同一個人,也很重要。因為證期會奇怪的規定,一個經理人只能管一個基金,要先做三年的研究員,才能作基金經理人。新公司挖舊公司的人,怕人被挖走太多,經理人不夠用,所以連助理都去登記為研究員。最後就拿助理來掛基金經理人。這種人雖然不會管基金,但也不會跳槽,對公司的管理反而省事,導致名實不符的現象變成常態。另一個原因是業務考量。有的基金經厘名氣大,用他掛名的基金好募集,所以新基金的經理人反而明星名。但這些明星也不見得自己管,名不副實的現象又變成常態。 

集團型的公司,為了多重利益考量,往往是集中管理,掛名不負責的情形就更普遍。有的公司的基金經理人名單攤開來,就像小學生作連連看一樣,甲經理人對乙基金,乙經理人管的是戊基金,反正績效不是自己的,連最後一絲爭取名聲的誘因都消失了。 

投資人買基金,無非是相信專業分工,讓自己的投資效率好一些,但現行制度無法發揮功效。基金經理人應該被約束,但不是在形式上控管決策流程而已,不是限制他不准買賣上市上櫃的股票而已。對投資沒興趣的人,絕對做不好投資分析與決策,所以規定不准買賣股票,只是叫大家說謊而已。應該對這些人的投資行為作管理,在指定的帳戶進出;不能做短線操作,只能做長期投資;應該與基金的操作有所區隔等等。 

證期會應當認知人性的基本需求,這些人就是對作投票有興趣,才會投身這個產業,才願意經年累月的超時工作。針對現實去管理,而非要求大家作聖人。根據古代的說法,聖人五百年才出一個,投信產業可不能五百年才成立一個基金啊。


來源:http://www.moneyq.org/forum/lofiversion/index.php/t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