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藝人胡瓜成萬稅爺,你有好的節稅建議嗎?

今年綜藝圈主持人誰是萬「稅」爺?答案昨日揭曉,就是去年收入高達1億1200多萬的胡瓜,需繳稅近4500萬,另外,吳宗憲、小S、余美人等也是榜上有名,這些大哥大姐最煩惱的事,應該是怎樣想辦法節稅,顧穩自己的荷包最重要!

優秀又專業的業務員,您會怎樣替他們做節稅規劃!我想,大部份業務員還是會建議用保險來做節稅規劃。

由於大部分保險業務員對於各種節稅工具並不熟析,即使知道也是一知半解,加上每個月都有業績考核,所以啦,保險業務員都會建議用保險來節稅,但問題是,像胡瓜這樣每年上億元收入,所得稅就要繳四千多萬,每年區區24000元的保險費扣除額根本幫不了忙,當然,你會說保險可以節省遺產稅,但對於所得稅率40%與遺產稅率10%而言,當務之急是如何降低40%的所得稅,而非遺產稅,何況演藝圈名人紅時日進斗金,老時窮苦潦倒者比比皆是,老時未必要繳高額遺產稅,但現在馬上面臨的是,四千多萬要入國稅局的口袋了。

所以,靠保險節省所得稅只對市井小民還有些幫助,對於真正要節稅的人是沒有幫助的。

那怎麼辦?有解決的方法嗎?

我的建議是:設立境外僱傭公司,已自己雇用自己。

成立一家境外公司,以雇傭公司名義出面與演出單位簽約,提供人力資源的服務,也就是說,以這家僱傭公司作仲介來雇用自己。

這樣有什麼好處?

所有的收入都入了這家境外公司,這家境外公司再給自己薪資,要匯回多少當作當年度所得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我國稅法是屬地主義,原來海外來源所得免稅,但最低稅負制實施後,個人海外所得達100萬以上,且加計國內所得總額逾600萬以上,其海外所得需辦理申報課稅。

這樣一來,稅率可以大大降低,而且,演藝人員經常在大陸或東南亞掏金,表演當地國是要課稅的,如以雇傭公司名義出面與演出單位簽約,稅務則得以節省下來。

境外公司運用靈活,用途廣泛,是個人理財的重要工具,其中最大好處是:

保密:

以境外公司名義購買不動產等產業,人家只知道是一家境外公司購買,這家公司假設是在維京島註冊,因維京島不用公開股東資料,沒有人能知道這家公司背後的股東,所以隱私及保密性相當高。

節省租稅

大部分境外公司免遺產稅、贈與稅、資本利得稅、股利及利息匯回免稅、未分配保留盈餘可以無限期保留、信託利益免稅等。將自己的股票、基金、不動產等資產都掛名在這家境外公司,可以節稅,資金調度也更靈活,資產移轉給下一代也只是公司移轉,而且免遺產稅。

在一些避稅天堂成立一家境外公司很簡單,以維京島為例,沒有資本限制,無須舉行周年大會,無須核數,無須管理,新公司成立及維持費用便宜,結束更簡單,只要牌照到期沒有繳交牌照費,經過一段期間就會被自動除名。


ivr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指數型基金之父~約翰柏格的書與人

最近上網訂購了二本書,一本是柏格談共同基金,另一本是買對基金賺大錢,這兩本連同之前買的這本夠了,這三本書都是享譽投資界的約翰.伯格(John C.Bogle)的著作。

我很久前就想買「柏格談共同基金」這本書來讀,這是一本在財經界有份量的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謬森在這本書的前言更是高度的讚美,他說,約翰‧柏格把基金這行業改變到最適宜的方向,有這種貢獻的人堪稱千不得一。

作者Bogle是先鋒集團(一家基金公司)創辦人,在美國財經界備受尊崇,被譽為二十世紀四大財經要人一,他的多本著作均被投資人奉為圭臬。

他極為關切散戶的福祉,當年他始創免佣基金時,曾在業界掀起一場革命。以一個基金公司的執行長,卻還能關切投資大眾的福祉,光是這精神,就值得我們尊敬。

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企業經營以最大獲利為目標,基金公司也不例外,投資大眾被剝了好幾層皮仍不自知,但卻有一家基金公司,不收佣金(等於我們的手續費),而且經理費+保管費等總費用只有0.3%,這是非常難得的,而我們這裡,總費用卻動輒3%。現在,在美國免佣基金的規模比有佣基金還大(消費者是聰明的)。

反觀我們這裡,沒有免佣基金,買不到總費用便宜的基金,即使同一位基金經理人,同一檔"類似"基金”(基金名稱與美國不同,但投資標的極為相同),在台灣的總費用硬是比美國高,為什麼漂洋過海差這麼多。

柏格最有名的事蹟就是創立指數型基金,高費用與指數型基金的理念相違背,於是柏格另一創舉是免佣基金,這在當時投資界引起很大嘲諷,覺得他頭殼壞掉,但現在,先鋒集團的管理資產僅次於富達,居第二位,其有名的標普500指數型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 )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股票型基金,2010年3月31基金淨值達979億美金(超過3兆台幣),而台灣同類型基金寶來50,2010年4月22日基金淨值為新台幣489億,差距之大,真是天壤之別。

這幾本書還在我的閱讀清單中等待著,等讀完後,再來與大家分享。


voicexml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不看盤,我才賺大錢」讀後感

這本「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是美國的投資名著。作者比爾.蘇西斯在美邦證券做了13年的營業員後,實在受不了每天盯著大盤、殺進殺出的日子,於是在38歲退休,開始他整天泡咖啡館、假日就登山的不看盤散戶生活。他的選股投資原則是:

一、用最簡單的方式分散風險:買進「一檔」反映大盤的指數型基金。
      (哪一檔?別以為ETF就是大盤指數型基金,差很大! )

二、不放心的話,三檔。
        (哪三種?這是賺與賠的關鍵!)

三、買了以後,放著不理。
      (最難的就是「不理」。記住:頻繁買賣的人,九成以上被大盤打敗。)

四、儲蓄+記帳。

五、你的投資金額只能有5 ~ 15%用來自己選股。


絕大部分理財專員好心找你,他們的建議背後的目標,是替他們自己理財,而不是替你理財,千萬別忘了這一點。

實施資本主義的國家是最重視獲利的國家,投資人碰到的是一個沉迷於追求績效的金融行業,金融業用盡各種方式,吸引我們加入追求績效的遊戲,他們吹捧、兜售自家的五星級共同基金,最後,我們被教導成,致富的秘密就是建立成功的投資組合,就是「打敗大盤」。

但作者認為把精力浪費在打敗大盤,是一場悲劇。所以想要成功投資,就是不理會那些股市專家。

投資風險主要有二種,第一種是通貨膨漲,生活費用增加的速度比投資孳息收益的速度還快。第二種風險是股市波動,也就是在股市虧損的風險。

一般基金經理人、財務分析師、營業人員,他們談的都股市波動的風險,不太談論通貨膨脹風險,但作者認為最大的投資風險,是通貨膨漲。

作者以1926年到2007年股市的波動作實證,如果你的投資時間低於一年,投資股市虧損的可能性約30%,如果增為五年在股市投資虧損的可能性會急速下降,如果是十年,除了1929年大崩盤後唯一的十年期間外,以十年為投資期間的投資人,在股市中從來沒有虧損過。

所以就長期而言,作者認為投資最大的風險是通貨膨漲,而不是股市風險。

一般人會認為自稱選股專家的共同基金經理人,有能力挑選購好的公司,避開爛公司,創造出超越大盤的績效,但作者多次說,錯了,他們做不到這一點,他們無法打敗大盤,這是投資公司對世人隱藏的秘密,是共同基金經理人絕不會讓你知道的秘密。

過去15年間,所有管理型基金,只有27%打敗大盤。
過去10年間,所有管理型基金,只有55%打敗大盤。
過去3年間,所有管理型基金,只有36%打敗大盤。
過去3年、10年、15年間,所有管理型基金,只有14%打敗大盤。

很難想像選股專家的集體表現會這麼差勁,他們卯足全力把差勁的成績單藏起來,而且藏得很隱密。

既然這樣,但是否還有其他選擇,有,你只要追平大盤就賺飽飽了,要達成這種目標,方法之ㄧ就是投資指數型基金,股票指數型基金是一種沒有基金經理人的共同基金,因為這種基金持有構成特定成分股價指數的所有上市公司股票,因此不需要基金經理人決定該投資什麼股票。

歷史顯示,投資人類集體創造力,也就是投資代表所有上市公司、無人管理的股價指數型共同基金,長期獲利遠高於投資希望打敗大盤的基金經理人。

為什麼會這樣,作者解釋了二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股市已經很有效率
第二個原因管理型基金要受到極高的年度費用侵蝕,因而降低了你的總報酬率。

作者也提出基金過去的績效,跟未來毫無關聯,他舉例:

1988至1998的10年間,表現最好的25檔共同基金,最隨後的10年裡,在3021檔共同基金中,排名平均降為1851名,整體表現不如大盤。

作者的這些論點,其實在漫步華爾街這本書裡都提到了,這本書列舉很多這方面的實證研究,証明基金過去的績效,與未來無關。

這本書,寫的很輕鬆,雖然例證並不夠嚴謹,不像"漫步華爾街"那樣具有學術價值,作者提出的觀念,並非新鮮事,在其他書籍裡都可以看到相同的觀點,如漫步華爾街投資金律股海勝經等,但對於沒有任何概念的投資人,這是一本容易讀的好書。


voicexml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賺錢公司股價一定亮麗?

美國甘迺迪總統曾經說過:「真理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人為刻意編造的不實謊言,而是堅持到底、說服力強大、不切實際的迷失。」

在保險與基金行銷中,也經常有這種說服力強大、不切實際的迷失。

大家都會認為,投資好的公司是好的投資,在購買一家公司股票時,理論上應該期望從這家公股價的上漲和配發股息中,來分享投資的成果。投資學裡也告訴我們,一家公司股票的價值,是這家公司未來股息折現值的加總,所以,賺錢的公司應該是較值得投資的。

但實際上,好的公司股價表現有時很傑出,但有時也很差勁,會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公司的股價不是由公司自己決定,而是由買賣公司股票的投資人情感決定,於是造成公司的經營績效經常和公司的股價無關,這形成近年來行為財務學盛行的主因。

有時,公司宣佈季盈餘是去年同期的2倍時,但經常會造成股價下跌,為什麼?

因為有成千上萬的投資人老早透過買賣決定,評估過這個因素,可觀的盈餘季報早就反映在股價了,換句話說,股價在反應目前和未來的資訊方面是非常有效率的。

微軟公司在1987年上市,隨後的14年裡,微軟的股價成長速度比公司的基本盈餘快多了,原因可能是投資人的熱情領先了公司的盈餘,有很多好題材可以發揮的公司經常都是這樣。到了2000年,趨勢逆轉,微軟的盈餘快速成長,但股價不但沒上漲,卻反而下跌,在這段期間,微軟的盈餘約增加50%,但股價卻下跌了約50%。也就是,微軟的成就和股價完全失聯。

這問題的核心是:股市是否有效率?這辯論永遠不會消失。這辯論的一方是投資公司,也就是賣基金給我們的投信投顧,另一方是學者、經濟學家。

我以前的投資知識主要是接受這些投資公司給我們的教育,他們告訴我們,我們沒有能力挑選好的股票,他們靠著堅強的研究團隊,靠著基金經理人辛苦的研究,可以替我們挑選到好的股票,創造比我們自己投資還好的績效,而且小錢即可投資全世界。

但另一方這些學者,他們的研究告訴我們,斷定要是有人能夠打敗大盤,應該多歸功於隨機的運氣,少歸功於選股技巧。

如果找10隻黑猩猩來射飛鏢,其中有一隻射中了,這是技術還是運氣,請你自己猜吧!

這場辯論不會消失、停止,基金經理人不會承認市場是有效率的,這樣他們才會有發揮的空間,這龐大的利益共同體勢必還會繼續說服投資人,把錢交給他們這些專家來幫你操作,是最好的選擇,我們聽到的訊息也幾乎都是一面倒向著投資公司傾斜。

而這些經濟學者雖一再提出有利證據,證明市場是極度有效率,幾乎沒有人能預測未來,其中以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墨爾基的「漫步華爾街」這本書最為有名,這本書風行30多年,目前仍是美國MBA名校必讀的參考書籍。後來很多投資理財的名著,都可以看到漫步華爾街這本書的影子。

我聽過不少投資公司的課程,對於市場的預測都是根據自己的主觀認知,那些喊水會結凍的分析師,都是根據自己的邏輯推理來建議買進或賣出,但我沒有聽過任何一位提出論證來佐證。而對於效率市場理論,在美國如此,在我國的許多研究結果也都是一樣,成百上千的實證研究均顯示,證明市場是非常有效率的,答案如果是這樣,我們的投資決策恐怕要完全改觀了。

ivr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保險真的可以節稅嗎(二)?--保險不能節省贈與稅

人壽保險不能節省贈與稅,沒搞錯吧!所有的人不是都說人壽保險可以節省遺產稅、贈與稅、所得稅嗎?你怎麼說人壽保險不能節省贈與稅,我只能說,過去習以為常的,未必正確。

如果人壽保險可以節省贈與稅,請問,你是依據哪一條法律,與保險節稅有關的法條,我完全找不到哪一法律條文有提到人壽保險可以節省贈與稅。

可以節省遺產稅的規定,列在遺贈稅法第16條,該條文明確規定「指定受益人之人壽保險金額」不計入遺產總額,保險法第112條亦同樣規定「保險金額約定於被保險人死亡時給付於其所指定之受益人者,其金額不得作為被保險人之遺產。」,故死亡保險給付不計入遺產稅之規定甚為明確。

有關節省贈與稅的規定,列在遺贈稅法第20條,但看不到保險給付免計入贈與總額之規定,亦即,保險是被排除在免課贈與稅的條款項下。

既然如此,為何業務員均認為保險可以節省贈與稅?

許多業務員會這樣告訴客戶,每年匯220萬元到小孩的戶頭,再由小孩戶頭扣繳保險費,這樣,就可以節省贈與稅,整個資金流程可以證明是大人贈與小孩。

沒錯,依據贈與稅法第22條:「贈與稅納稅義務人,每年得自贈與總額中減除免稅額二百二十萬元。」,但要知道,每年贈與小孩220萬以內免課贈與稅,此與是否購買保險無關,當每年匯220萬到小孩戶頭,即可達贈與目的,並無法藉由購買保險,在220萬免稅贈與額度外,再額外享有贈與免稅。

在贈與稅規劃方面,一般常用的有分年贈與、控股公司的設立、買賣式的贈與、財產證券化、分年繳納保費的贈與、贈與財團法人方式、農地贈與、以及贈與不動產等方式,各有其優劣,如何規劃,這要看個人的喜好、規劃的難易度、可能的風險,及規劃的成本了。

ivr

保險真的可以節稅嗎(一)?--利變年金不能節省遺產稅

看到這標題,我想所有的人不加思索都會認為,保險本來就可以節稅,因為所有的業務員(包含媒體)都會告訴客戶,買保險可以節稅,但我不想再錦上添花,我今天要談的是可能連業務員都不知道的,就是保險並非都可以節稅。

以前我到一家銀行辦事,在等待時順便拿著一張保險DM來瞧瞧,這DM的顏色與這家銀行的顏色一樣,是深綠色的,這張DM上的商品正是現在很熱門的利變型年金,裡面介紹這商品的優點,有一項是說可以節省遺產稅,這是嚴重的錯誤,利變年金是不能節省遺產稅的

要知道,銀行設計一張DM放在櫃台上,一定要先經過法務人員審核通過才行,但或許大家對於保險本來就可以節稅這觀念已經成型,所以連法務人員都不察了。

我國是租稅法定國家,保險能不能節稅的問題,是要有法律依據的,為甚麼可以節稅?是節省哪一種稅?是所得稅、遺產稅,還是贈與稅?這些一定要有法條依據。

與保險節稅有關的法條有保險法112條所得稅法第四條第7款,及遺贈稅法第16條

為什麼利變年金不能節省遺產稅,理由有二

一、從年金保險屬性觀之

年金保險之被保險人身故,如於保單價值累積期間,保價金應返還要保人本人,亦即,要保人繳交保費,而被保險人身故,保價金仍返還給要保人本人,並未發生財產之移轉,故無節省遺產稅之情事。

如被保險人於年金給付期間身故,因年金保險係保障被保險人之生存為目的,現被保險人既已身故,則年金保險無存在之必要,故契約結束,除非契約另有約定,否則無給付給受益人之必要,故仍無財產移轉給第三者而節省遺產稅之情事。

上述如契約另有約定,即年金給付有保證期間之約定,當被保險人於保證期間身故,保險公司將剩餘年金給付受益人,受益人依法可以免計入遺產稅總額(保險法135-3條第2款),此似乎可以節省遺產稅,但與財產以移轉給第三者為目的而節省遺產稅之規劃完全不同。

因年金保險金受益人於被保險人生存期間為被保險人本人(保險法135-3),並非將遺產移轉予第三者為目的,此與一般人壽保險藉移轉保險金與第三者而達節稅之目的完全不同,故年金保險無法節省遺產稅。

二、從保險法112條觀之

保險法112條規定,「保險金額約定於被保險人死亡時給付於其所指定之受益人者,其金額不得作為被保險人之遺產。」

請大家注意,保險法112條係規定在「人身保險」這章下的「人壽保險」這節,但於年金保險這節,在135-4條的年金保險準用規定,並未將112條列入,亦即,年金保險不適用保險法112條免除遺產稅之規定。

再者,保險法112條係規定:「死亡保險給付」「指定受益人」才免遺產稅,但年金保險無死亡給付,被保險人於保證期間身故,保險公司係將其未支領之年金餘額依約定給付予身故受益人(見利變年金示範條款第11條),請注意,其給付名稱並非「死亡保險給付」,而係「未支領之年金餘額」,故與保險法112條之立法原意不同。

下次,你碰到業務員向你推銷保險時,先考考他,問他利變年金可不可以節稅,如果他說可以,就拿我這文章給他看吧!

voicexml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部落格未來的寫作方向

既然是筆記,就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隨心所欲的紀錄自己的看法、想法、意見、心得、評論,這樣較不會有壓力,但篇幅多了就會變得雜亂無章,所以,還是擬定了幾個重點,作為未來寫作的方向:

本部落格主要分為兩大類:保險與投資理財

保險

1. 保險核心觀念

我們的保險觀念未必正確,業務員的教育著重在銷售技巧的訓練,而常忽略了最基本觀念的建立,業務員常常被教導說:「客戶要的就是好的」,站在銷售觀點是沒錯,這樣做容易成交,不然業務員活不下去哪來服務?但是,本部落格是從客戶需求觀點,希望能正本清源。

2. 保險原理

保險原理懂越多,業務不會做的越好,但是,號稱自己是一個專業顧問,總要有一些專業素養吧!未來會談到的議題有風險概念、保險六大原則、保費結構、責任準備金、保險契約、保險利益等等,我不是要去解釋名詞,這些上網去搜尋就有一堆,我是以心得分享的心情來談,也會指出一些業務員的錯誤認知,雖然會有很多個人看法,但還是會忠於理論,所以請安心服用。

3. 保險商品面面觀

人身保險
        人壽保險
        傷害保險
        年金保險
        健康保險(已完成)
產物保險
        車險
        火險
        水險
        工程險
        新種險

同樣地,我不想花時間去做商品解釋,這些上網去搜尋就可以了,保險商品就好像各種藥品,是要解決我們不同的問題,所以,我較少去分析各種藥材,而是著重在要如何利用各種藥材來治癒我們的疾病。所以,談的主要是保險商品的觀念問題。

4. 保險筆記

每天發生的保險新聞、趣聞、誹聞,及我見、我聞、我思、我想,都紀錄在這裡。


投資理財

1. 理財基礎觀念

理財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為了賺大錢,容易步入投機的不歸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你的理財觀念會完全不同。這裡我將介紹重要的理財觀念。

2. 基本金融知識

基金、債券、衍生性金融商品等投資工具的相關知識都在這裡介紹。

3. 資產配置

投資績效,90%來自於資產配置,當然,對於大家耳熟能詳卻又似懂非懂的資產配置理論,值得專章大書特書了。

4. 財務應用數學

常聽說某某基金投資報酬率比較高,某某保險報酬率幾趴,這中間暗藏玄機,是年化報酬率?平均報酬率?還是總報酬率?差一個字,差粉多耶!從簡單的單利、複利、年金現值、終值,到利率評價理論、高登模型、道氏理論、價量關係策略、相對強勢策略等,這些是馬步根基,馬步功沒紮好,任何投資絕技、選股秘招即使學了,也是花拳繡腿,中看而不中用。

5. 投資筆記

其他的投資理財所見所聞、有感而發的就放在這裡。

6. 讀書心得

讀完一本書,趁印象深刻時記錄重點及心得,以後看自己的讀書心得,就知道一本書的重點了,為自己的閱讀留下紀錄。


以上洋洋灑灑,看來工程浩大,何時完工?沒有完工日期。如何施工?隨時,但不會按圖施工,這樣太累,我希望只是平常的心得紀錄,不會像寫一本書那樣的要顧前顧後,但可能的話,我還是盡量按部就班,讓閱讀者有脈絡可循。

目前主流的保險與投資理財規劃觀念,多是從業者的角度出發。金融產業多是媒體的大廣告主,內容難免也是向它傾斜。基於專業的良心,我提出的觀點未必與主流觀點一致,但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希望能讓資訊不對稱的落差,再度移回到天秤的中間,也希望大家能給予批評指教。

voicexml

本部落格的緣起

人的一生總該留下一些值得回憶的紀錄,有人挑戰聖母峰,有人挑戰極地馬拉松比賽,有人橫渡戈壁大沙漠,而我選擇以筆來記錄我的保險與理財的學習心得,把一些保險與理財的經驗與想法寫下來,為考慮布落格版型的擴充性,在經過一番比較後,最後決定落腳Blogger。

這個平台最大的優點就是有強大的自訂性,而且完全沒有廣告的干擾,但這高自由度的優點,卻讓我這個對網頁設計完全陌生的人差點打退堂鼓。

原來的部落格就擺著,我不打算搬進來,畢竟搬家是很累的,但必要時我會重寫,時空不同,內容也會修正。

這個部落格名稱叫「挪亞保險理財筆記」,取名挪亞(Noah),有幾個意涵。

娜亞造方舟是聖經有名的故事,娜亞在艷陽高照的天氣下建造方舟,而且方舟不是在海邊建造,是在山上建造,這還被當時的人取笑,但後來洪水來了,這世紀大洪水誰也沒料到,結果嘲笑的人被洪水淹沒了,僅娜亞一家倖免於難。

挪亞未雨綢繆,建造方舟,這與保險的意義不謀而合。買保險就像建造方舟,我們不知道洪水會不會來,何時來,但這方舟卻能讓我們一家獲得保障。

對於保險與投資理財,經常有一些的心得浮現在腦海中,這些心得有些值得保存下來,但以前未曾留下紀錄,諸多可惜,自從知道了部落格這玩意,索性將本來在自己腦海裡的東西,找個地方放,是自己的私房筆記,是寫給自己看,也公開給有緣人看。

個人在金融業已浸淫多年,自認發表之文章足有相當的可讀性,文章中提到的一些觀點,未必均能讓一般金融保險從業人員認同,但都是我親身經歷與學習到,在一般書籍或團體間不容易找到。我會盡可能寫出一些貼近人跟人之間的實際說法,但又不失理論的依據。

能為大家提供中立且客觀的保險與理財資訊是我成立這個部落格的宗旨,您讀完我的文章,將可以得到最正確的保險與理財觀念,希望本部落格能協助金融保險從業人員,建立最基本的觀念,也希望幫助大家,提早為自己打造財務自由的方舟!也為我自己,留下學習心得的紀錄。

voicexml